当前位置: 疲劳性骨折 > 疲劳骨折护理 > 伤精与养精康复之道元气篇
当前位置: 疲劳性骨折 > 疲劳骨折护理 > 伤精与养精康复之道元气篇
在中医学的理论框架中,精、气、神是三个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它们贯穿哲学与科学,融合理论与实践,是进入中医之门的钥匙,许多中医学概念都可以从中衍生,大量养生保健问题也都能由此作出最为根本的解答。一、元气与智力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脑为髓之海”,肾精常泄的人脑力一般不足,比较迟钝甚至健忘,相反,肾气充足,记忆力、思维能力就好,学习工作效率就会高。我在门诊中经常会遇到染上手淫恶习的青少年来就诊,他们明显的特征就是体力、脑力严重不足,学习成绩下降。可是现在的青少年,外在的诱惑太多,色情刊物、讯息、视频、图片随处可见,内在又因为营养的过盛、食品中的激素含量过高,导致性发育过早,再加上很多所谓的“手淫无害健康”、“精液没有营养”之类的似是而非的理念,内在身心的变化,外在环境的诱惑,再加上不良理念的诱导,这就使得很多青春期处于懵懂阶段的青少年心理防线全面崩溃,过早地丧失精气,导致脑力、体力的双重不足,十年、二十年之后,身体衰败、事业不振、家庭不和,种种不良后果,追根溯源,肇始于萌芽之一念!“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孔老夫子在两千多年前已经有了明训,祖先在医书里面记载节欲宝精的劝导比比皆是。我们应当翻开古书,好好把经历了数千年淘汰而积淀下来的经典经验,与一些刚刚提出没有一个世纪、随时不断更新、推翻自己的所谓医学新观念作一下对比,我想,生活中的真实体验会将答案公布在自己的身体反应上的。二、元气与呼吸我们观察婴儿的呼吸,腹部一起一伏,这叫作“气入丹田”,小孩子元精充沛,这是身体健康的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七情六欲的侵扰,加之不注意节欲宝精,元气随之耗散,呼吸就会变得越来越浅,很多人吸气到不了小腹,只是在胸部便感觉憋闷不畅了,这说明身体开始变差,内气不足。在医院里,濒临死亡的患者,呼吸非常短浅,仅是在喉头部位急速地喘息,这是生命力微弱的外在征象。中医认为“金水相生”,金代表肺,水代表肾。肾气不足的人,吸气就很难纳到丹田,所以老年人哮喘有一种类型就是“肾不纳气”,其表现是气短、胸闷、吸少呼多,稍一活动便容易出汗,怕风,容易感冒,浑身乏力,甚至心慌心悸,老百姓把这种表现叫作“亏气”。我在临床中常常听到有人说“胸中感到发空”,“提不上气,身上没劲”,这些所表达的就是气阴两伤的表现。经常泄精的人伤肾气,肺气就会不足,呼吸就会短促无力,胸闷气短,稍微一活动就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因为肺主皮毛,肺气不固,皮毛开泄,自然汗出如雨。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很多青少年好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得风雨,稍微干一点体力劳动或室外运动就气喘汗出,一方面与缺乏锻炼直接相关,另外一方面,也与伤精关系密切。这在临床中特别多见,其中伤精患者一个重要的症状就是自汗甚至盗汗严重,体力不足,动则气喘,说明生命元气能量的匮乏。此外,古人说“开口真气散”,说话多就会耗肺气,操心多、睡不好觉就会伤阴血,二者合起来就是气阴两伤。佛陀在《四十二章经》曰:“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数日间。’佛言:‘子未闻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饭食间。’佛言:‘子未闻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间。’佛言:‘善哉,子知道矣!’”这不仅道出了人生无常,变化迅速,也说明生命与呼吸有莫大的关系。凡是修行得力,呼吸必然变得又深又长,绵绵不绝,这是丹田气足、生命力提高的表现,相反,呼吸粗重、散乱,则是身体元气不足、心中烦恼比较多的表现。三、元气与眼神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肝肾同源,肾气不足,肾水便不能滋养肝木,两眼便无神,眼圈发黑,俗称“熊猫眼”。肾气充足的人,眼睛清澈明亮,奕奕有神。经常想乌七八糟色情事情的人,眼睛往往很浑浊,眼神游离而没有定力,这在相书上称为“桃花眼”,代表好色,一辈子命不好。古人总结的很多经验,都有深刻道理在里面。好色的人,从外表就能看出来,肾气不足,其人脑力、精力、体力就会比较差,工作事业不容易成功,男女关系混乱,家庭必然一团乱糟,这不是命不好是什么?古人称之为“下贱之命”。四、元气与头发中医认为“肾之华在发”,肾的精华都表现在头发上。《黄帝内经》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中关于生命生、长、壮、老、已整个过程中,以“天癸”“肾气”代表一个人的内在能量,而其外在显示则主要表现在牙齿、头发、筋骨、面部、月事、精气等方面,其中头发多次提及,如:“女子七岁,肾气盛,发长齿更;……五七,发始堕;六七,……,发始白;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五八,发堕齿槁;六八,……发鬓斑白;……八八,则齿发去。”说明头发与肾气之间的关系至为密要,是肾气盛衰的一个重要外在显示。肾气充足的人,头发通常比较茂密黑韧而且有光泽;而肾精不足的人,头发往往稀疏、焦枯,甚至提前变白。房事过频或者手淫无度的人,直接消耗肾精,肾水不足,头发就好像小草没有雨露的滋润一样,变得焦枯干涸了。“发为血之余”,肝藏血,肾水不能滋润肝木,肝血就不会旺盛,肝血虚往往头发变白。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观察,凡是爱发脾气的人,喜欢熬夜的人,用脑过度的人,头发变白都比一般人要早;“聪明绝顶”,聪明人,也就是说用脑操心过度的人,脱发通常比一般人要早(遗传除外),可能很早就谢了顶。有些人虽然脱发,但是神采奕奕,眼神炯炯,精神不衰,这说明元气旺盛;还有的人脱发,但是脸色发乌,油腻不净,眼神黯淡浑浊,精神衰败,这就说明元气亏虚,肾精受损,在临床中多见于中老年肾亏伤精的患者。一个人肾精充足,元气充沛,不仅体现在头发上,而且在头骨也有显示。肾精充足的人,头骨壮大,额头饱满开阔,天资聪颖,头顶额角有一股自然往外膨胀突出的气势,古人称之为“头角峥嵘”,形容人年轻有为,气概不凡。而元气虚衰、肾精不足的人,则头骨干瘪,额头窄小晦暗,脑力不足,古人所谓“头尖额窄”,形容一个人相貌猥琐,气质低下。这虽然是古人总结的一个生活和社会经验,但是却非常符合中医医理。从中医角度来看,“肾主骨生髓,脑为髓之海”。肾精充足,则骨骼坚实,脑髓充满;肾精不足,则骨骼空虚,脑髓亏少。肾精充足,元气充沛,人的脑力、体力、魄力、行动力都俱足充沛,自然事业容易成功;相反,元气亏衰,肾精不足,则整个人精气神亏少,就容易走下坡路,无论事业还是生活,遇到困难就会退步不前,自然成就不高。但凡事并不是绝对的,有的人虽头型小,额头也不大,但是却精华内涵,好像一颗饱满的小松子,外表一般,但营养丰富浓缩;也有的人虽然外表可观,但却内在空虚,好比一个没有籽的空瓜子,往往壳很大,但咬开却发现里面空空如也。有一句话叫作“相由心生”,我们看到佛经中记载佛陀的四十八相里面就有一相是“顶肉髻相”,这其实代表的是阳气充足。肾精充足的人,头顶总是往外突出,所以我们看到得道高僧的画像,有很多是头顶鼓起很高,这代表着智慧。有一次我去海岛金山寺参访学习,看到寺里面的一个师父头顶充足,年纪很轻,一打听才知道这位师父是属于“童真入道”,未接触人事便入了佛门,善根深厚。他看到谁都是特别安详而谦虚的样子,眼神非常清澈有定力,声音也非常清越,相好光明,让人接触之后就对佛法产生向往之心。五、元气与声音肾经过咽喉,肾虚,肾水不能上济,咽喉部经脉得不到滋养,声音就粗哑干瘪而不清澈洪亮。丹田气不足,感觉发音时好像被憋住了。一位高音歌唱家朋友曾亲口告诉我,行业内老师都私下里叮嘱,歌剧演出前至少要禁欲一周,否则HighC根本唱上不去,演出效果可想而知。人最难发声的是腹腔,也就是丹田,歌唱家需要调动腹、胸、鼻腔共振,就需要用气,对气息非常敏感。古代的拳师也讲究禁欲,丹田发声叫“虎豹雷音”,类似内家拳的“雷音”。要想发出“雷音”,丹田气必须非常足,全身经络打开,音发得非常深厚;否则气一虚,这种音是发不出来的,即使勉强发出来,也发得不饱满。歌唱家如果懂得戒邪淫的道理,心正了,发出来的音肯定非常好听;身体的气不足,发出来的音就干瘪,某个音域的音就发不出来。六、元气与听觉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肾气亏虚容易导致耳鸣、耳聋,尤其是耳鸣声音像蝉鸣,是比较典型的肾虚。人老了之后肾气不足,往往就容易听力出现障碍,现在很多年轻人听力都开始下降,这是肾气不足的一个重要表现。肾气不足的人,心比较粗,细小的声音听不到,而肾气足的人,听力往往特别好,极其微细的声音都能听见,甚至人的心声都能听得见。唐代高僧窥基法师在睡觉中都能听到蚂蚁打架的声音好像雷鸣一样。所以说,真正修行开始的初步功夫就是把身体转化了,心身不二,真正懂得这个道理,用功就容易上路了,肾气很快就会得到补充。七、元气与牙齿“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肾的精华不仅体现在头发上,还体现在牙齿上。肾气足的人牙齿坚硬晶莹而密实,肾气虚的人牙齿容易松动。还有的人年纪轻轻,小时候并没有服用过四环素而导致的后遗症,一张开嘴满口的牙都是焦黄干枯的,其实这是肾精不足的外在体现,提示其身体内在的衰败。肾水不足,火气就大,热迫血妄行,齿龈就容易出血,肾虚的人往往会在房事后第二天刷牙出血。此外,胃火上犯就会口臭。我的一个朋友,喜欢讲黄色笑话,看色情录像,年纪轻轻有一个门齿就松动脱落了,而且嘴里总有一股臭味,让人觉得很脏。八、元气与骨骼《黄帝内经》云,“肾主骨生髓”。如果一个人肾气不足,骨髓就不能充满,骨质就会疏松,非常容易骨折。我有一个朋友在年轻的时候特别喜欢看黄色录像、手淫,身体特别不好,一年之内大型骨折两次,小型骨折四次。打篮球时别人受到冲撞毫发未伤,他却会骨折,去医院整复接骨,这就是骨头特别脆弱不坚实的表现。为什么老人也容易骨折呢?因为老人肾气慢慢衰弱,骨质渐渐疏松,就容易骨折,这是自然衰老的过程。其实这都是肾气不足的表现。现代研究表明,练习太极拳可以防止骨质疏松,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太极拳补肾的原理。台湾著名的诗人、画家、中医师郑曼青(—)回忆,当年曾经教导过他的太极拳大师杨澄甫先生说过,练习太极拳可以敛气入骨,使肾气充盈,骨髓坚满,别人与之推手时感觉沉重异常,好像绵里裹铁一般。内家拳讲究“换力”,把全身的僵劲换去,形容为“把牛马之力换成狮虎之力”,老虎平时行走时全身肌肉放松,松松垮垮的,不像牛马身上的肌肉轮廓分明,但是出击的时候力量却特别大。这种平时松柔的感觉,就是狮虎之力的练习方法。老虎的骨头好像岩石一样坚硬,足以证明其肾气的充足。松沉的感觉练出来,迈步如猫行,走路好像猫一样松柔,再按照其要求逐步练习,内气渐渐敛入骨髓,肾气就会逐渐充盈,骨髓就会充足,骨骼就会坚硬沉重,密度大。这种人给人的感觉,就是厚重沉稳。我有一个朋友,是练习传统内家拳的,有一天无意中说到体重的时候,他说:“真奇怪,我们老师身高不到一米七,也看不出他多么胖,但是体重和我差不多,一百六十多斤。”我一听完就告诉他说:“你们老师是有真功夫的,肾气非常充足!”因为肾气足,骨髓就满,密度就大,外表看起来平平,体重却非常沉重,传统内家拳练习得法就会达到这种效果。俗语讲:“伤筋动骨一百天!”骨折是一种外伤,愈合需要动用肾精的滋养,也就是说,骨折是一种外力把肾气伤了。昨天我在临床看了一个患者,骨折后愈合慢,而且浑身无力,瞌睡连连,说话语声低微,气虚不足,这便是骨折后抽提元气重新构建骨骼所造成暂时性元气不足的表现。所以很多伤精的患者,其表现和骨折后的患者相似。我给那个骨折的患者打了一个比方,身体好像一个城郭,里面的劳动力就那么多,如果外来有敌人入侵,那么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就会先暂时放下手里的劳动,跑到城墙周围修筑防御公事、帮助驻军抵御侵略,那么城内的很多工作就暂时搁浅了。元气也是这样。只要身体有了损伤,体内就会总动员,进行自动协调,把营养和生机先供应伤口、创口。尤其是骨折,身体自动调动气血灌注滋养伤处,骨内膜和骨外膜的成骨细胞增生,在骨折端内、外形成的骨样组织逐渐骨化,形成新骨,会合形成骨痂,随软骨细胞的增生、钙化而骨化,而在骨折处形成环状骨痂和髓腔内骨痂。两部分骨痂会合后,这些原始骨痂不断钙化而逐渐加强。这些骨化合成都不需要我们自己动脑子,身体自动完成,人体不愧是一个“小宇宙”,很多演化和生成根本都是自动的。那么好了,我在前文说的人体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合成”,把我们吃的东西里的各种元素经过合理搭配,组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毛窍关节,我们人就神采奕奕地活起来了,就好像女娲抟土造人一样,用泥巴捏成人形后吹一口气,一个个小人就活了。泥巴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身体的各种元素,我们身体的各种元素组成比例跟地壳中各种元素的比例非常接近。换句话说,我们身体的各种物质无一不是来自地壳,是土吧。而这口气是什么呢?就是生机,也叫元气。没有这口气,我们每个人都是泥人图片;有了这口气,我们就活了,成了眼睛乱转、鼻孔出气、心眼挺多、张口说话、四肢动作……的活生生的人了。所以古代的传说不是瞎说,这里面有着很深刻的内涵。书归正传,伤筋动骨所造成的伤害与伤精有相似之处。所以基本都需要至少一百天才能恢复,而且需要节欲宝精。而元气不足、肾精不固的话,也容易导致骨折!九、元气与腰腿在肾虚的表现里面,最常用的四个字就是“腰膝酸软”。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经常泄精的人肾气亏虚,腰、膝就会出现空、痛、冷、酸、沉、乏力的感受,且不耐久劳,特别是站立时间久了,这种不适感明显加重。因为“久立伤骨”,站得久了就会导致肾气不足,特别是站姿不正确,腰部不放松,导致整条脊柱的生理曲度增大,反过来也会导致腰部的不适。肾气不足的人站立时,从侧面真是东倒西歪、一波三折,腰往前挺,臀部往后翘,时间长了还会因为腰部酸痛而弯腰驼背,给人一种委琐而不舒展的感觉;肾虚的人坐着的时候不由自主弯腰驼背,好像能够省力一样。我在临床中建议患者坐姿要端正,很多人这样回答:“直着腰坐在那儿太费力!弯着腰舒服些。”其实这些都是内在肾气不足的体现。很多脊柱类的疾病,如强直性脊柱炎等,与伤精有很大的关系,其根本在于督脉阳气不充,肾气不足。肾气不足的人,走路就会脚下无根,走起路来摇摇晃晃,两腿虚浮无力,不扎实。相反,肾气充足,两条腿就特别有力,走路稳重,古人形容为“安步当车”,就是说走路稳健好像车一样缓缓行驶,没有起伏波动。传统内家拳的入门功法就是站桩,通过站桩的锻炼,使得两腿扎实有力,下盘稳固,走起路来稳重,落地生根。传统武术有一句话,叫作“要把骨髓洗,先从站桩起”。通过站桩可以补肾强腰,增加内气,从而进一步脱胎换骨、改造生命(详见后文补充肾精的方法介绍)。古代的相术里面有这样的说法:如果一个人走路“脚不点地”的话,说明这个人做事情不踏实,而且寿命不长。这是为什么呢?从医学的角度来讲,走路脚跟不点地,说明其肾气不足,而且心浮气躁,这样的人做事情自然不够踏实,而且因为肾气亏虚,所以寿命也不长。所以古人说“寿夭看脚踝”,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在医学中,有一种病叫作“足跟痛”,多发于中老年人,其病因从中医角度大体可分为血瘀气滞、寒凝湿痹和肾气不足三种类型。特别是上了岁数的老年人,足跟疼痛大多与肾气不足有关。足跟内侧有足少阴肾经通过,因此足跟通于肾。内服补肾中药,外用温阳活血的中药泡脚,效果比较好。在临床中,很多不到四十岁的年轻人也发生这种疾病,多半属于肾气不足。因为肾气常泄的人,气虚精亏,使脏腑、经络与相关组织失去精气滋养,“不荣则痛”,属于“因虚而致痛”。此外,肾气不足,下肢的经络就会虚弱,特别容易受风寒等外邪侵袭,更容易导致寒凝疼痛。在养生保健功法“八段锦”里面,最后一式叫作“背后七颠百病消”,通过足跟的起落锻炼身体,特别是震动肾经,可以达到强壮腰膝的功效,其原理就是足跟通于肾。十、元气与容颜肾气充足的人脸上放光,神采奕奕,相反,如果肾气亏虚,虚火上炎,脸上就容易长痤疮,色泽比较暗,根比较深,尤其在下颏部。反复不愈的顽固性痤疮,大多是肾的寒气和脾胃的湿气导致。从西医的角度来讲,皮肤的好坏取决于内分泌是否协调。从中医角度讲,肺主皮毛,肺气足,皮肤就光泽;肝主血,肝血充足条畅,皮肤就红润。金水相生、肝肾同源,肺和肝都与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肾水不足,肺阴空虚,皮肤就粗糙,毛孔大,干燥;肾水不足,水不涵木,肝血就不足,皮肤就苍白,没有血色,晦暗。爱美是人的天性,尤其是女性的天性,所以,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laoxingguzhe.com/pzhl/7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