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走,效果更理想
糖尿病患者每周至少进行步行锻炼分钟,如每周运动5天,则每次30分钟。如每周步行锻炼3~4次,则步行时间需延长至40分钟,或加快步行速度。
不推荐运动间隔超过3天。研究发现,如果运动间隔3天以上,胰岛素敏感性会降低,运动效果及积累作用就减少。如身体条件允许,坚持每天步行最为理想。
运动强度要合适
运动后明显疲劳感在20~30分钟内消失,次日没有或仅有轻度疲劳感,说明运动强度合适。
如果运动后疲劳感持续很长时间,甚至次日早晨仍觉四肢酸软沉重、周身乏力,说明运动强度过大,需要适当降低。
如果运动后一点儿疲劳感也没有,则说明运动强度不够,需要提高运动强度。
步行前一定要做拉伸运动
正式步行锻炼前,先慢走5~10分钟,使体温升高,以减小肌肉的黏滞性,增加肌肉的伸展性和弹性,然后再进行拉伸运动。
不推荐从静止状态直接开始拉伸,因为骨骼肌具有黏滞性,当骨骼肌收缩或被拉长时,肌纤维之间发生摩擦产生阻力并阻碍肌肉的伸缩。
静止状态下,人体温度低,肌肉的黏滞性大,伸展性和弹性下降,此时拉伸容易造成肌肉损伤。
步行后一定要做整理运动
步行后不可立即进入安静状态,应通过放慢步行速度,逐渐至停下来,促使血液循环逐渐恢复正常。
坚持步行者应注重对疲劳的腿部肌肉进行按摩放松。按摩从轻按开始,逐渐过渡到推拿、揉捏、按压和扣打,再配以局部抖动;从远离心脏的部位开始进行,即从脚、小腿至大腿。
步行对健康益处大,方法对更重要。
控制血糖,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重中之重。糖友们该如何发现血糖异常的蛛丝马迹呢?美国“网络医学博士”网最新载文,刊出美国内分泌医学博士布伦妮达·纳扎里奥总结的“血糖失控的10个信号”。
1.尿频口渴。血液中糖太多,会导致极度口渴和尿频。这是因为,肾脏在过滤糖分的同时,会带出更多的体液,增加小便量,从而发出需要及时补水的信号。
2.疲劳乏力。这是血糖失控的另一大信号。当糖分堆积在血液中时,肌肉无法获得足够的能量,很容易出现疲劳、昏昏欲睡等表现。这在饱餐之后尤其明显。
3.头晕目眩。头晕目眩可能是低血糖的信号,严重时甚至可能危及生命。此时,喝一杯果汁可迅速提升血糖水平。糖友如果经常发生眩晕,应该及时告诉医生,可能需要调整用药及饮食。
4.手脚浮肿。除了人们熟知的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疾病,糖尿病也会损害肾脏的过滤排泄能力,出现手脚浮肿等体液聚集的肾病信号。此时,要注意规律服药、改善饮食结构,以便控糖护肾。
5.麻木刺痛。神经损伤(周围神经病变)是慢性血糖升高的又一信号,常会导致手脚麻木、反应“迟钝”,无法正常感知疼痛或温度变化等。因此,糖友应经常检查四肢,特别是双脚。此外,对疼痛过分敏感,比如不明原因出现刺痛等不适,也可能是神经损伤的表现之一。
6.消化不良。糖尿病还会损伤帮助胃排空的神经,造成“糖尿病性胃轻瘫”,增加控糖难度。食物堆积在胃里不能进入肠道消化,就会引起腹泻、便秘或大便失禁等各种形式的消化问题。进食或吞咽困难,也可能是胃轻瘫的症状。
7.视力受损。与高血压一样,高血糖也会损害眼部感觉神经,严重威胁视力。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一种常见的视网膜血管病,是成年人致盲的头号病因。糖友出现视力模糊、视觉斑点、漂浮物或闪光等症状时,一定要及时看眼科医生。
8.体重骤减。减轻体重有利于控制2型糖尿病。可如果没有努力减肥或采取任何减重措施,体重却骤然下降,则可能是血糖过高所致。血糖过高时,随尿液排出的糖分更多,使人体吸收的热量和液体减少,出现体重大幅下降、消瘦等。
9.反复感染。血糖超标,出现感染或反复感染的机会增多,比如牙病、尿路感染、皮肤细菌或真菌感染,及女性阴道霉菌感染等,严重时还会导致肺炎、呼吸道感染。
10.伤口难愈。血糖过高会导致伤口难以愈合,或皮下淤伤恢复缓慢等。感染本身也会加重高血糖,反过来又会使免疫系统更难抗击感染,形成恶性循环。因此,预防和及时处理创伤,哪怕很小的伤口,对减少糖友的感染危险也相当重要。
如何让自己和家人更健康,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laoxingguzhe.com/pzzd/7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