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生来为战胜。能打仗、打胜仗是我军的优良传统,是军队的职能所在、使命所系、光荣所指,也是军人的不二追求。无锡联勤保障中心第医院全院上下时刻以“假如战争明天来临”的紧迫感、危机感,投身到强军实践中,始终面向战场搞科研,瞄准打仗练保障。
近日,笔者在该院“维护核心、听从指挥”主题教育试点活动现场,医院林斌副院长讲述故事的过程中,眼前仿佛呈现出一群“白衣勇士”投身“黄沙百战”的血火战场,高扬“向北望星提剑立,一生长为国家忧”的旗帜,攻坚克难,愈战愈勇的“胜仗画面”。
啃战场硬骨头啃出了甜头
讲述人:第医院副院长林斌
首长、同志们,医院副院长林斌,长期从事骨科临床、教学和研究工作。对习主席提出的强军目标,我高度认同和拥护,也暗下决心,一定要为实现强军梦尽点责、做点事。带着这样的执着,我面向战场找课题,紧盯打仗搞科研,走出了一条守护战友健康、为战斗力保驾护航的探索之路。
年初,某部一名小有名气的“武教头”尖刀班班长林晓卫,在一次实战化演习中,不慎从山坡上摔下来,造成右胫腓骨粉碎性骨折,送到我们科救治。虽然手术很成功,但伤筋动骨一百天,又缺乏可靠的辅助训练设备,术后小林大部分时间只能躺在床上静养,变成了一名年轻的“老病号”。重返训练场后,由于肌肉长期缺乏有效煅炼,他的训练成绩大幅下滑,曾经的“小老虎”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不仅在当年集团军训练尖子比武中淘汰出局。年底,还遗憾地离开了部队。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作为一名骨科专家,看到战友因为训练伤而不能尽快重返训练场,导致部队战斗力打折,我感到我们是有责任的。医生要会做手术、搞科研,但对于军医来讲,这是远远不够的,要说我们与地方医生最大的不同,就是要做到“科研要闻枪炮声,实验室要对接演兵场”。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在我脑海里萌生了研发下肢可调节康复支具的念头。说干就干,我马上给体系部队打电话,请他们帮忙收集官兵训练伤数据。还专门到基层单位座谈调研30多次,面对面了解官兵康复训练的需求。
白天忙临床,晚上钻科研。那段时间只要有空,我就一头扎进实验室,带着学生分析数据、琢磨模型、设计图纸,反复修改和完善。医院领导对我这个课题也很支持,积极协调申报立项。前年底,“医用可调节负重下肢康复支具”课题被军委后勤保障部正式立项。
一些同行看到我在做这个课题,开玩笑对我说,老林,你这个大专家,怎么搞这些“小儿科”。这个东西“含新量”“含金量”都不高,有什么意思?你年富力强,还不抓紧搞点名利双收的“高精尖”。我笑了笑,没有回答,但心里咬定一条——“含新量”“含金量”都不如瞄准战场的“含军量”。
实事求是地讲,近几年,医院相继开展了脊柱肿瘤的全脊柱整块切除术、巨大骶肿瘤单一后路切除重建等一系列高难度手术,每年都有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的科研成果,部分技术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特别是“上颈椎伤病的治疗”在国际上都有一定影响。应该说,要出名、要获大奖,我们是有实力和底气的。但我想,医院的一员,作为与战场联系最紧密的专业,必须多想多干与打仗相关的事。特别是联保部队成立后,医疗保障面临新的形势任务,这都要求我们的科研必须瞄准战场发力。我们“骨科人”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去年底,“医用可调节负重下肢康复支具”研制成功,获得国家专利并投入临床使用。有了这个支具,就可以准确控制骨折端所承受的应力,安全地进行负重和行走锻炼,有效缩短了术后康复期。可以说,我们部队伤员依靠这个支具开展康复训练,出了病房就能以最快速度走上训练场。最近,我又有了新的设想,准备运用这个康复支具的原理,延伸解决部队疲劳性骨折预防这个老大难问题,最大限度降低训练伤对战斗力的影响。
这些年医院专心研究战场课题,先后获得科技进步奖19项、发明专利14项,去年8月,军委后保部下达的军队后勤科研计划,项目当中丁真奇院长和我各占一席,医院首次同时获得两项“全军级”研究项目。这些成果和项目有力牵引了学科建设,实现了政治、军事、社会效益三大丰收。
如果人生是个大课堂,那么我可以肯定地说,部队就是我的老师,这里成就了我的一切,我也应该把一切回报给部队。对我来说,人生已至中年,需要更多的思考和积淀。但我始终不变的信念,就是要实实在在地为打仗干点事。我知道,这条路虽然充满坎坷,会十分寂寞,甚至招来不解,但我认定,医院怎么改,我们下步往哪走,但走向战场的方向始终不改,医院风雨同行的初心始终不改,因兵而存在、为兵而发展的光荣使命始终不改。我们全体“骨科人”将和战友们一道,在改革强军、科技兴军的征程上砥砺前行。
编辑
左海亮、靳奎
监制
代烽
赞赏
长按广西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北京那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效果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laoxingguzhe.com/pzfy/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