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劳性骨折

骨折的理解


骨折概念骨或骨小梁的完整性或连续性中断称为骨折

分类一、1.开放性骨折:由内向外形成:耻骨骨折,尾骨骨折。由外向内形成:刀伤,枪伤。

特点:创口污染,易继发感染。处理原则:注意防止感染,需要及时彻底清创。2.闭合性骨折:骨折处皮肤或粘膜完整不与外界相通,此类型骨折没有污染。

二、根据骨折稳定程度分类1.稳定性骨折:如裂缝骨折、青枝骨折、嵌插骨折、长骨横行骨折等。股骨干既是横行骨折,因受到肌肉强大的牵拉力,不能保持良好对应,也属于不稳定性骨折。2.不稳定性骨折:如斜形骨折、螺旋骨折、粉碎性骨折。

三、依据骨折的程度分类1.完全性骨折:横行骨折,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性骨折,压缩性骨折,骨垢分离。2.不完全性骨折:裂缝骨折,青枝骨折(畸形不严重)。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下肢骨折缩短2cm内。若无骨垢损伤可自行恢复。

造成骨折的常见原因1.直接暴力2.间接暴力如桡骨远端骨折(传导),锁骨骨折(杠杆)呈S型,内侧2/3凸弯向前,外侧1/3凸弯向后。髌骨骨折(股四头肌收缩)3.累积性劳损又称疲劳性骨折,

特点是骨折和修复同时进行(第二跖骨常见,原因为第一跖骨短小畸形致致使第二跖骨过度负载)。4.病理性骨折如骨肿瘤,骨结核,骨髓炎等,目前最常见的是骨质疏松造成的病理性骨折。

骨折的愈合(1)骨折愈合分期1.血肿机化期:血肿形成,肉芽增生纤维化,2~3周时间。2.原始骨痂期:膜内化骨与软骨内化骨,已达到临床愈合,4~8周。3.骨性愈合:原始骨痂形成骨性骨痂,8~12周。4.骨痂塑形:应力作用下原始骨痂骨小梁增加,骨折部位形成骨性连接,恢复正常结构。1~2年时间。

骨折后的临床特征(症状和体征)(1)全身症状:1.休克:多发性骨折,股骨骨折,骨盆骨折,脊柱骨折和严重的开放性骨折。2.体温增高:严重损伤有大量内出血,血肿吸收时,体温通常不超过38度。开放性骨折温度升高时,应考虑感染。(2)局部症状1.疼痛及压痛:叩诊时,在骨折处可发现局部性压痛2.肿胀:骨折时,骨髓、骨膜及周围组织血管破裂出血,形成血肿。3.功能障碍:骨折致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破坏,使患肢的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3)体征1.畸形:如Colles骨折的“餐叉”畸形2.反常活动(骨折专有的体征)3.骨擦音或骨擦感(骨折专有的体征)

骨折愈合的标准1.局部无压痛和纵向叩击痛2.局部无反常活动3.X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股线4.上肢能向前平举1kg重量达1min;下肢能不扶拐在平地上连续步行3min,且不少于30步5.最后一次复位后连续观察2周后。骨折处不变形

骨折的并发症1.重要血管损伤: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之近侧骨折端伤及肱动脉,肘动脉2.脂肪栓塞综合征:骨折处髓腔张力过大,骨髓被破坏,脂肪滴进入静脉窦,发生脂肪栓塞3.周围性神经损伤:如肱骨中、下1/3交界处骨折极易损伤桡神经;腓骨颈骨折易伤及腓总神经。(坐骨神经–胫神经分支腓总神经)4.骨筋膜综合征:多发于前臂掌侧和小腿,肢体缺血–水肿–缺血的恶性循环,导致缺血性肌痉挛甚至坏疽(1)室筋膜解剖*是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所形成的间室。*室壁是坚硬而缺乏弹性的深筋膜,骨壁或骨间膜*室内为丰富的肌肉组织、神经、血管。*高危人群:青壮年骨折后,由于青壮年肌肉粗壮发达,能承受肌肉肿胀的有效的间隙相比老年人小*好发部位:胫腓骨中段,前臂近端(2)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病机制1.筋膜室内容物积累增加2.筋膜室容积减少*不适宜的外固定:石膏或小夹板固定*昏迷或全麻患者肢体长时间压在身下*筋膜缺损缝合过紧(肌筋膜疝;慢性代偿)*穿抗体克裤(40mmHg易发,15~40安全又止血)(3)骨筋膜室综合症的表现*剧痛*足背动脉搏动消失*足趾苍白,麻木发凉,局部水泡(4)骨筋膜室综合症的治疗与结局*当骨筋膜室内压过大时肌肉供血的小动脉会关闭。肌肉缺血2~4h,出现麻痹,8~,12h坏死*若早期及时恢复血运,则患肢功能可保存;缺血时间过长既使恢复血运,也会出现坏死肌肉瘢痕修复形成缺血性肌痉挛,长时间缺血则坏疽。继发感染则截肢。(切开减压)

骨折的临床治疗原则*复位、固定、功能锻炼固定:石膏固定,小夹板固定,内固定,理疗骨折不愈合的治疗原则:手术植骨和内固定加石膏外固定理疗:低频电疗,磁场治疗。

骨折的康复评定(一)骨折复位及愈合情况评定询问病史、体格检查、研读x片;对骨折对位对线骨痂形成情况进行评估(二)关节活动度评定(三)肌力评定(四)肢体长度和周径评定(五)感觉功能(六)ADL(七)辅助检查(影像学与电生理)

康复治疗(一)骨折后康复治疗的作用1.促进肿胀消退2.减轻肌肉萎缩3.防止关节挛缩4.促进骨折愈合5.改善心理状态

(二)骨折后的康复方法根据骨折后的愈合过程和临床实际,将骨折后康复分为*早期:消除肿胀,缓解疼痛,促进骨骼愈合*中期:软化和牵伸挛缩的纤维组织,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增强肌力*后期:扩大关节各方向的活动范围,恢复肌力,增加肢体运动功能,重新训练肢体的协调性和灵巧性,促进生活和工作能力的最大程度恢复

典型骨折––肱骨髁上骨折1.通常将骨折分为伸直型、屈曲型和粉碎型。伸直型最多见,占90%以上2.跌倒时.肘关节呈半屈状手掌着地,地面的反作用力经前臂传导至肱骨下端3.骨折的近侧端向前移动,远侧端向后移动4.肱动脉造成损伤。骨折近侧端引起神经损伤多为桡神经、正中神经。髁上骨折常伴血管损伤,肱动脉。

临床表现及诊断––肱骨髁上骨折*肘部肿痛,呈半伸位,不能屈伸活动*伸直型骨折:肘部呈“靴状”畸形*局部压痛,有骨摩擦音和异常活动,肘后三角关系正常(肘后三角关系异常,可见于肘关节脱位)*X片明确骨折类型及移位程度

并发症––肱骨髁上骨折神经损伤*桡神经损伤典型的表现:垂腕*尺神经损伤的表现:爪型手*正中神经损伤表现:猿手血管损伤––肱骨髁上骨折*缺血性肌肉痉挛由于供血不足引起的肌肉变性,形成疤痕挛缩从而影响手部功能。多见于肱骨髁上骨折、桡尺双骨折复位不当,包扎过紧、肢体严重受挤压。表现:*早期:剧痛,桡动脉搏动消失,手指屈曲状态,被动伸直手指疼痛加重,肢端肿、凉、绀、感觉迟钝。*晚期:“爪形手”、“铲状手”畸形,前臂变细,旋前位,腕及手指屈曲固定状态。

典型骨折––肱骨中段骨折肱骨中下1/3交界处后外侧有桡神经沟,此处骨折容易损伤桡神经

典型骨折––桡骨远端骨折*伸展型:腕背伸,手掌先着地,远端向背侧(餐叉样畸形),桡侧移位(colles骨折)*屈曲型:骨折块向背侧移位(smith骨折)*可出现餐叉样畸形或枪上刺刀样畸形

典型骨折––股骨颈骨折*定义:股骨头下至股骨颈基底部之间的骨折*特点:常见,约3.58%;老年人尤其女性较多(骨质疏松);不愈合率10%~20%(剪力较大),坏死率20%~40%(血供不足)。

股骨头的血供股骨颈囊外动脉环紧贴股骨颈表面,因此在股骨颈骨折移位时易发生损伤。旋股内侧动脉损伤是导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主要因素。

分型:头下型经颈型基底型骨折线越接近于股骨头,骨折近端血供越差,发生股骨头缺血坏的可能性也越大。

典型骨折––下肢骨折特点*可合并腓总神经的骨折––腓骨颈骨折*胫骨上1/3骨折可造成小腿下段的缺血坏死(动脉分叉处)*引起骨筋膜室综合征最多的骨折––胫腓骨中段骨折*合并腘动脉损伤––股骨下段骨折*股骨颈骨折––易发生缺血性坏死*髋关节半脱位––易损伤坐骨神经*股骨中下1/3交界处骨折––易发生延迟愈合或不愈合(中下等血液供应很少)

本篇摘自《康复课堂》,康复初级考试讲解–骨折篇









































白癜风专家哪里最好
哪里治疗白癜风病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laoxingguzhe.com/pzfy/347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