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医生,这已经是最近三天出现的第7例中学生应力性骨折了!”4月27日,医院(医院)放射科MR技术组长周飘华与正在阅片的医师陈婷婷讨论。
近三天来,科室陆续诊断了7例“应力性骨折”患者,这7名患者有一个共同点——都是14~15岁的青少年。放射科主任罗春提醒,随着各大校园陆续开学,“神兽归笼”,突然增大的运动量,容易导致青少年出现应力性骨折。
15岁的罗同学,因“右膝关节肿痛,加重1天”入院,在行膝关节磁共振成像检查时,发现“右侧股骨下段骨折并广泛骨髓水肿”。通过仔细询问病史发现,这名疫情期间新近返校的初三学生,因邻近中考需要参加体育考试,每天都进行了一定强度的体育训练,最近几天出现膝关节疼痛明显加重,于是医院就诊。
无独有偶,很快,又有三名同学陆续来院就诊,他们的情况与罗同学完全一样,都是14~15岁的初中生,在学校参加跑步等体育锻炼后出现膝关节疼痛,并加重后就诊,经磁共振成像检查,被诊断为应力性骨折。
那么,面对应力性骨折,青少年该怎么做?又该如何预防呢?
为什么青少年容易出现应力性骨折
首先,需要认识什么是应力性骨折?应力性骨折又称疲劳性骨折或积累性劳损,当肌肉过度使用疲劳后,不能及时吸收反复碰撞所产生的震动,这些低于强度极限的应力反复持久地传导至骨骼,可引起局部骨质的累积性微损伤,最终导致一种特殊类型骨折。
应力性骨折好发于特定人群,以足部承重较多的运动员、入伍新兵及舞蹈演员等多见。高强度重复性的机械运动往往容易诱发应力性骨折。
罗春解释,活动量加大或强度增加太快也是导致应力性骨折的一大风险。疫情期间,全民响应国家号召“宅家抗疫”,以往“天地任我遨游”的孩子们能参与的体育锻炼有限,返校后,突然增大的运动量让这些骨密度和强度并未发育完全的青少年们“不堪重负”,容易导致应力性骨折的发生。
应力性骨折的临床表现
不同人群的应力性骨折好发部位不同。以跑跳运动为主的学生们应力性骨折常发生在胫骨中上段、股骨颈和股骨中下段。
初始阶段,患者几乎不会注意到与应力性骨折相关的疼痛,但疼痛往往会逐渐加剧。疼痛通常出现在特定的部位,休息时得到改善。随着损伤加剧,疼痛会开始扩散,压痛的重点区域变得分散。疼痛部位可能会出现肿胀,某些情况下甚至整个脚变得肿胀。
如何判断是否出现应力性骨折
1、某一部位(通常在下肢)没有受到外部激烈的碰撞而出现突然性疼痛,而且这种疼痛使人不能继续跑步,或者很难继续跑步。
2、单足站立时局部出现疼痛,或者单足跳时出现疼痛。
3、用手指压痛处时出现钻心的疼痛感。
4、疼痛点在完全停止跑步后一段时间内会自然消除。
影像学检查能有效诊断应力性骨折,轻-中度应力反应早期X线片表现可能不明显,但磁共振成像能有效发现骨膜及骨髓水肿。严重应力反应及应力性骨折在X线片可见骨皮质增厚甚至骨折线影,而磁共振成像对骨膜与骨髓水肿范围显示更清晰。出现相关症状时,应及时行磁共振成像检查确诊。
应力性骨折的治疗
罗春强调,应力性骨折多发在承重骨,伤肢继续受力会导致骨折恶化、治疗的时间延长或者需要手术治疗,甚至无法治愈。休息是唯一能完全治疗好应力性骨折的方法。通常会用石膏或者保护靴予以保护的状态下彻底休息4~8周。一旦医生建议可以开始恢复活动,应遵循医嘱,尽早进行合理的康复锻炼。
针对不同风险因素造成的应力性骨折,康复锻炼的重点不同:改善平衡有助于降低跖痛症的发生风险;选择正确的矫形器或矫正鞋、矫正鞋垫;负重训练,这对于强壮骨骼的能力和维护功能是非常重要的(需强调必须由专业医生制定合适的训练计划,否则会加大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
除此之外,解除其他风险因素也很关键,如加强营养、控制体重。罗春强调,运动强度要循序渐进,切不可盲目从高强度运动开始,一旦出现特定部位的疼痛,尤其是活动后更明显,请及时就医。
疫情后怎么运动才能避免运动损伤呢?总原则:量力而行,逐渐增加运动量唤醒身体需要循序渐进。疫情之后的锻炼要听从身体的感觉,不能马上进行高强度的运动,比如马拉松、足球篮球比赛等极限或者对抗激烈的剧烈运动。宅居已久的人群应该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锻炼计划,量力而行,逐渐增加运动量,这样才能有效避免运动中受伤。锻炼身体应从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开始,如散步、慢跑等,也可以选择娱乐性球类运动,如乒乓球、羽毛球等。刚开始时运动时间建议在30至40分钟,低强度运动持续时间可适度延长。锻炼一段时间后,根据自身状况可逐渐增加强度和运动时间。如果在运动过程中或运动后出现关节红肿、严重疼痛,头晕、冷汗、手抖的现象就需要立即停止运动进行休息,并观察自身情况是否好转,若情况有更严重医院就诊。运动期间注意事项有哪些?1、运动前热身以及内在的思想准备,充分意识到突然剧烈运动的风险。循序渐进地做一些简单的基础练习,让身体慢慢恢复肌肉记忆。2、运动中的辅助保护。例如借助外在的辅助工具,包括合脚的鞋子和松紧适当的衣服、护膝护踝、登山杖等等。3、运动中高度重视身体信号。运动当中一旦感觉呼吸困难、心率加快到感觉心慌,出现停止运动也不缓解的大汗淋漓等情况,应该停止运动,从而避免出现严重的意外事故,特别是比赛类运动更应该把握好度。4、运动后冷身的重要性绝对不输于运动前的热身。让身体从运动状态过渡到静止状态的适应过程,可以避免运动者各项身体机能变化过快而影响健康。比如跑累了可以先缓慢地走走,然后再停止休息。运动中受伤了,如何第一时间做好科学处理?应遵循“RICE”的基本原则。一是制动(REST),即停止运动,让患处制动休息。“制动可以控制肿胀和炎症,把出血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内。”二是冷敷(ICE)。冷敷既可以减轻疼痛和痉挛,还可以使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变小,减少流向患部的血流量。避免过度肿胀,有利于后续的恢复。三是加压。通过加压可以减轻患部组织内出血及瘀血的现象。毛巾和绷带等都是可以用于应急加压包扎的。四是抬高患部。如果是崴脚了,可以坐下或躺下,让受伤的部位高于心脏水平,这样可减轻肿胀等症状。
医生提醒:由于长时间居家,运动量减少,不论男女老少身体机能都可能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运动锻炼一定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如果抱着想把前几个月欠的功课补回来的想法进行“报复性”锻炼,过早过急地开展超出能力的运动将适得其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laoxingguzhe.com/pzsh/9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