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性骨折是所有老龄化社会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难题。一个国家60岁以上人口占全部人口比重的10%~20%,则该国家处于轻度老龄化状态,如果超过20%为中度老龄化,超过30%为重度老龄化。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是18.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14.2%。按照国际通行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时,意味着进入老龄化,达到14%,为深度老龄化,达到20%,则进入超老龄化社会,按照这个标准,目前我国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预期寿命的延长,骨质疏松患者呈快速上升趋势,由于人口基数大,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绝对数量也高。这不仅对患者家庭增加压力,也直接或间接对社会医疗资源和公共资源都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骨质疏松性骨折包括脊柱压缩骨折、髋部骨折、肱骨近端骨折骨盆骨折,而髋部骨折占骨质疏松骨折50%。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髋部骨折及术后康复。
髋部骨折
髋部骨折一直是骨质疏松性骨折中对老年人健康影响最大、最为严重的一种类型,居于脆性骨折的第二位,常被称作“人生最后一次骨折”,这种说法虽然在学术中无法查到来源,但却深刻揭示了老年髋部骨折的凶险。
高龄高危,老年人合并基础疾病多,髋部骨折后容易导致各种共病加重恶化,骨折的并发症更容易发生,所以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很大。医院骨科文良元教授的研究显示,即便成功进行了手术治疗,术后仍只有约17%的患者能恢复到伤前的活动水平。
最常见的髋部骨折类型为股骨粗隆间骨折和股骨颈骨折,占临床髋部骨折的90%以上,临床上,股骨粗隆间骨折常采用内固定,而股骨颈骨折则常采用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相比,关节置换术能早下床,获得较好的髋关节功能。
影响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因素较多,其中年龄问题最为常见,患者年龄越大,耐受力越差。此外老年患者长期受到慢性疾病困扰,且受到骨折创伤伤害,很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而手术治疗后需长期卧床、住院等,造成诸多限制,继而出现不良心理状态,不愿意参与到术后康复指导中,影响康复训练进程,延迟术后恢复。
治疗原则
对于髋部骨折本身,在无绝对手术禁忌证的情况下应尽快手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手术目的是允许患者术后尽早离床活动,并最终达到伤前的功能水平,使伤前可生活自理的老年人恢复正常的行走功能。术后尽早下地行走还可避免因卧床导致的废用性骨丢失。同时,符合骨质疏松症诊断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均为再发骨折的高风险人群,应积极进行规范的抗骨质疏松治疗。
康复治疗
术后需尽早实施肌力训练,应当在住院2周内开展,并落实关节活动度训练和日常生活活动训练等,利于尽早促进患者出院。而且患者出院后也需定期进行髋关节功能评定,确保其出院后严格依据医嘱执行相关康复措施,利于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术后需给予患者为期6周的股四头肌渐进性训练、抗阻训练,起到提升患肢和健肢肌伸力的作用。
虽然早期康复训练中不鼓励患者进行负重训练,但依据患者康复情况需将训练纳入到提高患者躯体功能的训练中,先指导患者在无负重条件下进行坐立训练、上下楼梯训练、单脚负重训练及负重步行锻炼等,随后可逐渐增加负重开展各项训练内容,一般2周后便可明显增强患者肌力、步态、平衡及躯体移动功能。而术后恢复良好的患者,则需逐渐开展高强度功能训练,如利用康复仪进行动力训练、心功能训练、平衡训练、单车训练等,利于术后康复的同时,可有效增强股四头肌肌力、行走能力、平衡能力等。
骨质疏松的预防
1.均衡的营养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提出要常吃奶类、豆类及其制品,这些食物中含钙量较高。
2.额外补充钙质
除了膳食中提及的牛奶、豆制品,还有带壳食物、菌藻类食物。不喜欢喝牛奶的,也可以选择正规药厂的钙片。
3.维生素D
多晒太阳可以增加体内的维生素D储存,多食用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鱼肝油、动物内脏、深海鱼、蛋等。不喜欢吃这类食物的,医院常见的维生素D2软胶囊等。
4.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
常用的有双磷酸盐、雌激素及其受体调节剂、降钙素等,医院行正规、疗程化治疗。
5.适当的锻炼及防止跌倒
注意老年人的穿着,让老年人尽量穿平底鞋,鞋底要有防滑功能,并且要穿宽松的衣物,以免影响关节的活动,使老年人活动不利索造成摔倒。可以使用拐杖或者是助行器,能够增加身体的平衡感,防止摔倒。
(来源:医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laoxingguzhe.com/pzyy/9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