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质疏松学组发布的《版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颁布。指南指出,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日益加剧,骨质疏松性骨折已经成为中老年群体最常见的疾病,发病率高、致残致死率高、医疗花费高。医学专家及民众亟需提升对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认知与早期诊断,积极应用药物治疗等多种干预手段,避免严重后果。
数据显示:全球每3秒钟有1例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约50%的女性和20%的男性在50岁之后会遭遇初次骨质疏松性骨折,且复发几率较高。除造成疼痛及伤残以外,骨质疏松性骨折也极大影响患者寿命。统计发现,长期卧床者的致死率可达20%、永久性致残率可达50%。
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抗骨质疏松药物多为抗破骨细胞药物,如激素替代疗法,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降钙素和双膦酸盐等,这类药物可以有效遏制骨质疏松的发展和恶化,但对于已经发生病变的骨质疏松的骨骼修复作用十分有限,而促成骨细胞药物的广泛应用则有可能解决这一世纪难题。
谈及促成骨细胞形成药物的意义时,新疆医院骨科中心主任兼关节外科主任袁宏教授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抗破骨细胞治疗是对骨质疏松的“节流”,作用相对有限,而促成骨细胞治疗才是对于骨质疏松治疗的“开源”,通过抓住造成骨质疏松的核心病因——成骨细胞流失,促进成骨细胞形成,不仅可以从根本上遏制骨质疏松发展趋势,更能对于已经病变的骨骼微结构进行修复,意义十分巨大。
骨质疏松不可忽视髋骨骨折5年死亡率达20%
袁宏教授透露,人体骨量在35岁左右达到最高峰;而35岁以后,成骨细胞减少,破骨细胞增加,尤其是男性超过50岁、女性绝经期以后,成骨细胞下降趋势更明显,骨密度及骨质量逐渐下降,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几率就大大增加。而民间常说的“人老矮三分”等现象其实就是由于骨质疏松导致的压缩性脊椎骨折,必须引起高度警惕。
作为疆内骨质疏松疾病的研究先行者,袁宏教授早在年即率先在新疆成立骨质疏松诊疗基地,进行老年骨质疏松症的二级预防,开展基础研究、流行病调查,建立数据库,临床筛查,、二级预防、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并在全疆及全国推广应用;同时联合全疆八地完成《民政部“十一五课题”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诊疗与研究新疆基地子课题》。截至目前,建立骨密度测定患者信息数据库5万余例。
袁宏教授预计,中国至少有万骨质疏松患者,同时还有约1亿人的骨量低于正常值;如果不及时加以遏制,到年,全国范围内每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者数量可能达到万,对于民众健康产生巨大威胁。
这些信号是骨质疏松先兆盲目补钙不可取。
那么,对于中老年人群而言,骨质疏松的前兆表现又有哪些呢?
袁宏教授表示,腰背疼痛、骨骼疼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身高缩短或者驼背、脊柱畸形、脆性骨折等都是骨质疏松疾病的明显信号,应当引起民众重视。
“女性绝经期以后,男性50岁以后,都应当注重每年体检中骨骼密度的检查,一旦发现骨量开始丢失应当及时咨询专业医师寻求帮助,而不是采用土办法‘补钙’,”袁宏教授提醒,“如果不‘开源’只‘节流’,成骨细胞依然处于下降状态,通过饮食或者钙片等途径补充的钙质则依然无法被人体所吸收的,一味补钙不可取。”
药物治疗中促成骨细胞形成是关键
对于已经发生骨质疏松的患者及骨质疏松高危人群,袁宏教授建议,想要真正促进新骨形成,重建骨微结构,改善骨骼质量,药物治疗不可或缺,尤其是对于已经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者,更应当积极“开源”,不仅需要抗破骨细胞,更要促进成骨细胞形成,修复已经受损的骨骼微结构,提升骨量及骨密度。
荣志海达
骨代谢/呼吸道/消化道---检测专家
长按指纹识别图中
哪里能根治白癜风北京有效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在哪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laoxingguzhe.com/pzzd/2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