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了,这几件事一定要做好。——优妈来源:初中生学习
5月6日,江西赣州石城县木兰乡中小学,有24名学生出现疑似发热症状,官方通报来了!
关于木兰中小学部分学生出现发热症状的情况通报
5月6日15至24时,我县木兰乡中小学在进行学生日常体温监测时,陆续发现有24名学生出现疑似发热症状。接报告后,县卫健委、县教科体局第一时间派人现场指导,安排救护车将疑似医院观察治疗,并组织县疾控中心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特别是县委主要领导作出重要指示,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县委、县政府分医院指挥调度。
入院时经体温测量,15名学生体温正常,有9名学生有低热症状。医院对24名学生均进行新冠肺炎病毒核酸及抗体检测,同时进行甲型流感、乙型流感以及呼吸道病毒5项筛查,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对所有学生进行血常规及肺部CT检查,结果均无异常。截止5月7日上午8时,还有3名学生有低热症状,其他学生体温均正常,医院正在继续完善相关检查。特此通报。石城县卫生健康委员会石城县教科体局年5月7日
较多学生发热感冒
教育局深夜下发紧急通知春暖大地,万物生长,同时细菌和病毒也活跃起来,加上近期气温忽高忽低的,感冒容易大流行,感冒的主要症状有:发热、流涕、咳嗽等。由于受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的影响,发烧、咳嗽容易引起人们的警惕。5月2日焦作市教育局下发《关于返校复学后加强中小学感冒(流感)等常见病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
如果出现头痛、流鼻涕、咳嗽、喉咙痛怎么办?
如何判断是否发热?
如何区分感冒流感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一图来了解下吧↓↓↓
关于感冒
01感冒的典型症状
从感染病毒到临床出现症状,这段时间称为潜伏期。感冒患者的潜伏期一般为1~3天。
感冒多数起病急,呼吸道症状明显包括:打喷嚏、鼻塞、流涕,1~2天后,由于炎症向咽、喉部位发展,会相继出现咽痛、咽部异物感,重者可出现吞咽困难、咳嗽、声音嘶哑。
除上述症状外,还常伴发轻重程度不一的全身症状,如恶寒、发热、全身疲软无力、腰痛、肌痛、腹胀、纳差,甚至出现呕吐、腹泻。有些患者,口唇部还可出现单纯疱疹。
02感冒患者的饮食应注意事项
感冒患者饮食宜清淡,感冒初期宜大量饮水,以适应机体代谢增强的需要,后期应大量进食水果,对减轻症状、缩短病程有益。
日常饮食以面食为主,可摄入高维生素、高蛋白质的食物。
但不宜食入过量的油腻食品和脂肪,因感冒患者的脾胃功能低下,对脂肪不易消化、吸收,大量的油脂分布于食管、咽喉部位,也不利于分泌物的排除。
感冒后期,则宜多用开胃健脾之品,以及调补正气的食物,如大枣、扁豆、银耳、芝麻、龙眼肉、海参、黑木耳、黄豆制品等。
03感冒的简易预防法
首先,要做到日常作息时间规律化,合理安排好每一天的生活秩序,按时睡眠,按时起床,不要熬夜,要劳逸给合。
其次,饮食要有节,不能过饥或过饱,各种营养要调配恰当,不能偏食。
此外,还要注意适量运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强化自身的免疫力,但注意不能运动过量。
除了预防流行性感冒等常见疾病外,结合各地已经复学后暴露的问题来看,以下这两点也必须引起各位家长和同学们的注意。
多名学生戴口罩跑步猝死
低风险地区校园内学生不需戴口罩
4月24日,河南省初三学生小李,体育课戴口罩跑步时突然晕倒,医院时已无生命体征。今年刚好年满15岁。
就在6天后,4月30号长沙初三学生在参加米体育考试时突然猝死。有目击者称,该学生在跑步时佩戴N95口罩,年龄14岁。
加之此前,4月14日,温州16周岁男学生,在操场进行的跑步中晕倒,经抢救无效后死亡,死亡原因还在调查。
从开学到现在,短短半月之内,就有三名学生猝死!而且戴口罩已经有两个了。
还好昨天(5月8日)传来了好消息!国家卫健委网站也正式发布了关于印发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的通知。
《中小学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修订版)》中明确,低风险地区校园内学生不需佩戴口罩,教师授课时不需佩戴口罩。
01河南属于低风险地区吗?全国的低风险地区都有哪些?
经过查阅资料,全国大部分地区为低风险地区。河南省也属于低风险地区,开心!
02师生可以“真正见面”啦!
通知中说:老师授课时不需戴口罩;学生应随身备用口罩;低风险地区校园内学生不需佩戴口罩。
这也就意味着,河南省的老师们可以摘掉口罩,和学生“真正见面”了!
03网友声音
该通知发出后,全国不少的家长都松了一口气。
“我女儿小学一年级,最近戴口罩戴得耳朵脸上都起痘了,天气太热了。”
“还好现在有了这个通知,不担心孩子复学后戴口罩闷了。”
“刚开学时最好先戴几天,等稳定后再摘也不晚。”
“支持国家卫健委。在低风险地区,中小学生在学校里应该取消带口罩,让学生呼吸正常、语言表达清晰,很好。”
老师看到这则通知开心极了。
“我一天至少3节课,每天上课戴着口罩,快闷死了!戴着口罩也听不清孩子在说什么!”现在好了,可以摘掉口罩,和孩子们开心上课啦!
04优妈提醒
低风险不等于没风险,抗疫不大意!
虽然说,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处于低风险状态,但低风险不等于没风险。
空旷地方不用佩戴口罩,坚持科学佩戴口罩,该戴口罩时必戴,抗疫不能大意。
多名初三生开学后
因运动量大而受伤
近日,医院陆续诊断了7例“应力性骨折”患者,7名患者都是刚刚返校的初三学生。
01运动当中为何会突然发生“应力性骨折”?
医院(医院)骨关节科主任李政介绍,应力性骨折又称“疲劳性骨折”,属于创伤性骨折一类.
长时间没有运动,如恢复运动要量力而行,逐渐增加运动量。
图据潇湘晨报(xxcbwx)
图据潇湘晨报(xxcbwx)
02长时间不运动,容易发生运动损伤
李政医生介绍,肌肉是有记忆功能的,出现“应力性骨折”除了与本身体质、注意力不够集中等因素有关之外,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肌肉记忆”消退。
李政说,所谓“肌肉记忆”就是运动康复中的术语“动力定型”,也就是经过长期不断练习后“熟能生巧”,无需大脑时刻高度注意,肌肉就按照习惯的模式完成运动。
“比如骑自行车,熟练掌握之后,即便长时间不骑车,只要踩上几圈就能很快很自然地找回感觉。”
疫情期间,很多人长时间没有重复原来的运动习惯,加之久坐不动等不良的动作模式,身体运动功能“退化”无法跟上大脑中的动力定型,所以突然开始运动,或者增加运动强度就很容易导致损伤等意外事故发生。
长时间运动量减少也会使人的心肺功能下降,无论是身体活动能力还是心肺耐力都大不如前。
很多许久不运动的人刚出门锻炼很容易发生各种“翻车”事故,比如跑步当中肌肉拉伤、关节扭伤、韧带或软骨损伤等。
03疫情后怎么运动才能避免运动损伤呢?
总原则:量力而行,逐渐增加运动量
李政医生提醒,唤醒身体需要循序渐进。疫情之后的锻炼要听从身体的感觉,不能马上进行高强度的运动。
比如马拉松、足球篮球比赛等极限或者对抗激烈的剧烈运动。
宅居已久的人群应该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锻炼计划,量力而行,逐渐增加运动量,这样才能有效避免运动中受伤。
锻炼身体应从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开始,如散步、慢跑等,也可以选择娱乐性球类运动,如乒乓球、羽毛球等。
刚开始时运动时间建议在30至40分钟,低强度运动持续时间可适度延长。锻炼一段时间后,根据自身状况可逐渐增加强度和运动时间。
如果在运动过程中或运动后出现关节红肿、严重疼痛,头晕、冷汗、手抖的现象就需要立即停止运动进行休息,并观察自身情况是否好转。
若情况有更严重医院就诊。
03运动期间注意事项有哪些
第一,运动前热身以及内在的思想准备。
充分意识到突然剧烈运动的风险。循序渐进地做一些简单的基础练习,让身体慢慢恢复肌肉记忆。
第二,运动中的辅助保护。
例如借助外在的辅助工具,包括合脚的鞋子和松紧适当的衣服、护膝护踝、登山杖等等。
第三,运动中高度重视身体信号。
运动当中一旦感觉呼吸困难、心率加快到感觉心慌,出现停止运动也不缓解的大汗淋漓等情况,应该停止运动,从而避免出现严重的意外事故,特别是比赛类运动更应该把握好度。
第四,运动后冷身的重要性绝对不输于运动前的热身。
让身体从运动状态过渡到静止状态的适应过程,可以避免运动者各项身体机能变化过快而影响健康。
比如跑累了可以先缓慢地走走,然后再停止休息。
第五,运动中受伤了,如何第一时间做好科学处理?
首先制动。
即停止运动,让患处制动休息。“制动可以控制肿胀和炎症,把出血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内。”
其次冷敷。
冷敷既可以减轻疼痛和痉挛,还可以使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变小,减少流向患部的血流量。避免过度肿胀,有利于后续的恢复。
最后加压。
通过加压可以减轻患部组织内出血及瘀血的现象。毛巾和绷带等都是可以用于应急加压包扎的。
四是抬高患部。
如果是崴脚了,可以坐下或躺下,让受伤的部位高于心脏水平,这样可减轻肿胀等症状。
由于长时间居家,运动量减少,身体机能都可能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
运动锻炼一定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如果抱着想把前几个月欠的功课补回来的想法进行“报复性”锻炼,过早过急地开展超出能力的运动将适得其反。
▍来源:成都小升初(ID:cdjyxsc)
▍编辑:小雯
长按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laoxingguzhe.com/pzzd/4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