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劳性骨折

后路融合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


本文为作者原创翻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原文标题:Surgicaltreatmentforosteoporoticthoracolumbarvertebralcollapseusingvertebroplastywithposteriorspinalfusion:aprospectivemulticenterstudy

原文作者:KeiichiKatsumi

原文出处:SICOTaisbl;18May,

TIPs: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查阅原版文献

摘 要

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后路椎体融合联合骨水泥椎体成形术对症状的改善及神经功能恢复效果明显,但当矫正后凸角度大于16°时易出现相应并发症。

背 景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是老年人的常见脊柱病变,目前对于治疗方法的选择标准尚无定论。既往研究提示,后路椎体融合联合骨水泥椎体成形术相较于其他术式在预后及手术创伤方面有明显优势。据此,日本新潟大学医齿学总和病院骨科KeiichiKatsumi等学者试图通过前瞻性多中心研究,分析后路椎体融合联合骨水泥椎体成形术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效果。该研究结果于年发表在InternationalOrthopaedics杂志上。

研究发现: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后路融合联合椎体成形术对症状的改善及神经功能恢复的效果明显,但当后凸角矫正大于16°时易出现相应并发症。

研究方法

纳入自年4月至年5月就诊的48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骨折节段位于T10至L2。对于伴或不伴神经症状但骨折块椎管小于40%的患者,行短节段后路椎体融合联合椎体成形术(不行减压手术);排除标准:对于有神经症状但骨折片占据椎管大于40%的患者,行前后路联合脊柱融合术、全脊椎切除截骨术、长节段后路融合联合椎体成形术、短节段后路融合联合椎体成形术者。

纳入组36例,排除组12例,其中45例(男性12例,女性33例,平均年龄77岁)完成2年随访。

手术方法:自病变节段以上2个椎体到病变节段以下1个椎体用椎弓根螺钉行后路融合术,并置椎板钩于双侧末端融合椎,所有患者完成原位融合,不进行神经减压。融合后经椎弓根行骨水泥椎体成形术。

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VAS评分、JOABPEQ评分、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出现情况。在影像学上记录局部后凸角、融合节段后凸角、骨折椎体融合情况及是否出现继发性骨折,同时分析导致后凸角矫正丢失情况的高危因素。

临床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min,失血量ml,术后VAS评分明显改善,JOABPEQ评分明显改善,神经功能恢复率83%(35/45),无神经功能恶化情况出现。当后凸角矫正大于16°时,患者易出现矫正高度丢失及继发性骨折。95%(43/45)患者的塌陷椎体在2年内融合。

围手术期3例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包括手术部位感染1例、骨水泥渗漏1例、失血性休克1例。6例患者出现轻微并发症,包括短暂性谵妄5例、感觉异常性股痛1例。

随访2年内固定损坏22例,4例行翻修术,包括1例移除骨水泥、1例内固定失效后翻修、1例术后远端交界性后突延长固定节段、1例因内固定突出取内固定。

总 结

与前路椎体融合术相比,短节段后路融合联合骨水泥椎体成形术在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方面有明显优势,同时并发症概率较低,对于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两者无明显差异。

研究发现,在未进行神经减压的情况下,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良好,可以说明,对于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患者,脊柱的固定比神经减压更为重要。

当后凸角矫正大于16°时,易出现矫正高度丢失及继发性骨折,这也是该术式的一大缺陷,如需要更全面的恢复脊柱的曲度,则应考虑长节段后路融合联合骨水泥椎体成形术、前后路联合融合术或椎体截骨矫形术。

译者:邵明昊 住院医师 医院

校审:任守松 主任医师 医院

相关推荐

视频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治疗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与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常见术式,而围手术期抗骨质疏松治疗不足将会增加椎体再发骨折的风险。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综合的过程,来自福建医院的李毅中医师与我们分享了他的经验。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laoxingguzhe.com/pzzd/549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