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劳性骨折

邵武人注意医生提醒三天诊断7例,都是返


最近

医院

3天内诊断了7例“应力性骨折”患者

而这7名患者有一个共同点

都是14~15岁的青少年

近日,15岁的罗同学,因“右膝关节肿痛,加重1天”医院(医院)就诊。在行膝关节磁共振成像检查时,发现“右侧股骨下段骨折并广泛骨髓水肿”。通过仔细询问病史发现,这名疫情期间新近返校的初三学生,因邻近中考需要参加体育考试,每天都进行了一定强度的体育训练,最近几天出现膝关节疼痛明显加重,于是医院就诊。无独有偶,很快,又有三名同学陆续来院就诊,他们的情况与罗同学完全一样,都是14~15岁的初中生,在学校参加跑步等体育锻炼后出现膝关节疼痛,并加重后就诊,经磁共振成像检查,被诊断为应力性骨折。

图据潇湘晨报(xxcbwx)

什么是“应力性”骨折?

据介绍,应力性骨折又称疲劳性骨折或积累性劳损,当肌肉过度使用疲劳后,不能及时吸收反复碰撞所产生的震动,这些低于强度极限的应力反复持久地传导至骨骼,可引起局部骨质的累积性微损伤,最终导致一种特殊类型骨折。

应力性骨折好发于特定人群,以足部承重较多的运动员、入伍新兵及舞蹈演员等多见。高强度重复性的机械运动往往容易诱发应力性骨折。

应力性骨折的临床表现

不同人群的应力性骨折好发部位不同。以跑跳运动为主的学生们应力性骨折常发生在胫骨中上段、股骨颈和股骨中下段。

初始阶段,患者几乎不会注意到与应力性骨折相关的疼痛,但疼痛往往会逐渐加剧。疼痛通常出现在特定的部位,休息时得到改善。随着损伤加剧,疼痛会开始扩散,压痛的重点区域变得分散。疼痛部位可能会出现肿胀,某些情况下甚至整个脚变得肿胀。

如何判断是否出现应力性骨折?

1、某一部位(通常在下肢)没有受到外部激烈的碰撞而出现突然性疼痛,而且这种疼痛使人不能继续跑步,或者很难继续跑步。

2、单足站立时局部出现疼痛,或者单足跳时出现疼痛。

3、用手指压痛处时出现钻心的疼痛感。

4、疼痛点在完全停止跑步后一段时间内会自然消除。

影像学检查能有效诊断应力性骨折,轻-中度应力反应早期X线片表现可能不明显,但磁共振成像能有效发现骨膜及骨髓水肿。严重应力反应及应力性骨折在X线片可见骨皮质增厚甚至骨折线影,而磁共振成像对骨膜与骨髓水肿范围显示更清晰。出现相关症状时,应及时行磁共振成像检查确诊。

运动当中为何会突然发生

“应力性骨折”?

医院(医院)骨关节科主任李政介绍,应力性骨折又称“疲劳性骨折”,属于创伤性骨折一类,也可以说是“报复性”运动损伤,既因为长时间不运动或运动量较少,突然增加超运动量或短期内增加大量的运动,肌肉耐力超过极限,肌肉协调能力下降,保护能力减弱,使部分肌肉、韧带损伤,而此时运动应力易集中某段骨骼,造成所谓的“应力性骨折”或“疲劳性骨折”,长期减少运动本身也易使骨骼的韧性、强度减弱。

应力性骨折通过普通X线片往往无法发现问题,容易发生漏诊,需要结合病史、查体,并配合磁共振检查来确诊诊断。

图据潇湘晨报(xxcbwx)

肌肉是有记忆功能的,出现“应力性骨折”除了与本身体质、注意力不够集中等因素有关之外,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肌肉记忆”消退。李政说,所谓“肌肉记忆”就是运动康复中的术语“动力定型”,也就是经过长期不断练习后“熟能生巧”,无需大脑时刻高度注意,肌肉就按照习惯的模式完成运动。“比如骑自行车,熟练掌握之后,即便长时间不骑车,只要踩上几圈就能很快很自然地找回感觉。”

李政介绍,疫情期间,很多人长时间没有重复原来的运动习惯,加之久坐不动等不良的动作模式,身体运动功能“退化”无法跟上大脑中的动力定型,所以突然开始运动,或者增加运动强度就很容易导致损伤等意外事故发生。长时间运动量减少也会使人的心肺功能下降,无论是身体活动能力还是心肺耐力都大不如前。很多许久不运动的人刚出门锻炼很容易发生各种“翻车”事故,比如跑步当中肌肉拉伤、关节扭伤、韧带或软骨损伤等。

医院(医院)放射科主任罗春介绍,疫情期间,孩子们能参与的体育锻炼有限,返校后,突然增大的运动量让这些骨密度和强度并未发育完全的青少年们“不堪重负”,容易导致应力性骨折的发生。

那么

怎么运动才能避免运动损伤呢?

李政提醒,唤醒身体需要循序渐进。疫情之后的锻炼要听从身体的感觉,不能马上进行高强度的运动,比如马拉松、足球篮球比赛等极限或者对抗激烈的剧烈运动。宅居已久的人群应该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锻炼计划,量力而行,逐渐增加运动量,这样才能有效避免运动中受伤。

锻炼身体应从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开始,如散步、慢跑等,也可以选择娱乐性球类运动,如乒乓球、羽毛球等。刚开始时运动时间建议在30至40分钟,低强度运动持续时间可适度延长。锻炼一段时间后,根据自身状况可逐渐增加强度和运动时间。如果在运动过程中或运动后出现关节红肿、严重疼痛,头晕、冷汗、手抖的现象就需要立即停止运动进行休息,并观察自身情况是否好转,若情况有更严重医院就诊。

▼运动期间注意事项有哪些?

1、运动前热身以及内在的思想准备,充分意识到突然剧烈运动的风险。循序渐进地做一些简单的基础练习,让身体慢慢恢复肌肉记忆。

2、运动中的辅助保护。例如借助外在的辅助工具,包括合脚的鞋子和松紧适当的衣服、护膝护踝、登山杖等等。

3、运动中高度重视身体信号。运动当中一旦感觉呼吸困难、心率加快到感觉心慌,出现停止运动也不缓解的大汗淋漓等情况,应该停止运动,从而避免出现严重的意外事故,特别是比赛类运动更应该把握好度。4、运动后冷身的重要性绝对不输于运动前的热身。让身体从运动状态过渡到静止状态的适应过程,可以避免运动者各项身体机能变化过快而影响健康。比如跑累了可以先缓慢地走走,然后再停止休息。

▼运动中受伤,如何做好科学处理?

李政介绍,总的来讲应遵循“RICE”的基本原则。

一是制动(REST),即停止运动,让患处制动休息。“制动可以控制肿胀和炎症,把出血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内。”

二是冷敷(ICE)。冷敷既可以减轻疼痛和痉挛,还可以使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变小,减少流向患部的血流量。避免过度肿胀,有利于后续的恢复。

三是加压。通过加压可以减轻患部组织内出血及瘀血的现象。毛巾和绷带等都是可以用于应急加压包扎的。

四是抬高患部。如果是崴脚了,可以坐下或躺下,让受伤的部位高于心脏水平,这样可减轻肿胀等症状。

李政提醒

由于长时间居家,运动量减少

不论男女老少身体机能

都可能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

运动锻炼一定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如果抱着想把前几个月

欠的功课补回来的想法

进行“报复性”锻炼

过早过急地开展超出能力的运动

将适得其反

来源:综合南方都市报(ID:nddaily,记者:李榕通讯员:李雳)、潇湘晨报(ID:xxcbwx)

想要随时掌握邵武新鲜事?

加晓晓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laoxingguzhe.com/pzsh/7847.html


当前时间: